最尊贵的净莲上师,1951 年生于中国台湾,1981 年毕业于台北国立艺 专美工科,同年开始在南怀瑾先生的十方禅林书院学习佛法五年。 1988年上师于尼泊尔随尊贵的顶果钦哲法王出家,并先后亲近敦珠法王、贝诺法王、卡卢仁波切、听列诺布仁波切等三十多位上师学法……上师对显 密经教皆通达无碍,澈见实相。誓愿遍读三藏十二部,无论小乘大乘及金刚 乘经论,都期望能圆满学习,圆满教授。 1991年因缘时至,上师应众生之至诚祈请,开始在世界各地弘法,足迹遍布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中国大陆
上师先后讲授几十部佛经及菩萨论著,并适时指导弟子实修实证……
上师智如虚空,悲愿恢弘,遍学一切法,只为度众生。不分宗派,不盖道场,何处有缘,何处说法,心念所之,不舍众生。上师为了弘法利生,不曾片刻停息——是地地道道的菩萨行者!
大智度论
大家都知道《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但是,什么是“般若”呢?它又有什么重要性呢?“般若”是梵语。在胜义谛当中本来是不可说的;但为了利益众生,在世俗谛当中勉强翻译为妙智妙慧。这妙智妙慧能度痴暗、能灭烦恼、能遣颠倒、能断无明,令众生返本还源,彻证本性。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就是依诠释般若言教的“文字般若”,起观照之智的“观照般若”,证诸法实相理体的“实相般若”,然后安住在不落空有的“境界般若”当中,行六度万行的“眷属般若”。因此,依般若方才空不堕恶取、有不着情执。虽因果宛然如幻如化,而于其中曾无少法可得可见;虽不见有一法可得,而能发菩提愿尽未来际利乐有情,这就是“般若行”。佛在《二夜经》中说:“我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可见般若能贯穿整个说法的全部,而在这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般若又说了二十二年,可见其重要性了。在其后诸宗的判教当中,也一致认为“般若”不但为圆顿大乘的前导,更是令悟中道第一义谛的了义之教。如今,面对这部解释《大般若经》的《大智度论》,除了赞叹它的殊胜难得之外,更祈愿一切众生都能实证中道实相,做到“应一切智智心,依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的“般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