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介绍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1951年生于台湾,1981年毕业于台北国立艺专美工科,同年开始在南怀瑾先生的十方禅林书院学习佛法五年。
1988年上师于尼泊尔随最尊贵的顶果钦哲法王出家,并先后亲近敦珠法王、贝诺法王、卡卢仁波切、听列诺布仁波切等几十位上师学法……上师对显密经教皆通达无碍,澈见实相。誓愿遍读三藏十二部,无论小乘、大乘及金刚乘经论,都期望能够圆满地学习和教授。
1991年因缘时至,上师应众生之至诚祈请,开始在世界各地弘法,足迹遍布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上师先后讲授几十部佛法经论,并适时指导弟子实修实证…… 上师智如虚空,悲愿恢弘,遍学一切法,只为度众生。因践行不分宗派,不盖道场、何处有缘,何处说法之宗旨,故凡有众生请法,上师视因缘具足便是一场殊胜法会。上师演法,次第分明、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透彻心扉,令与会大众同沾法喜,长夜久处暗室之心,终有拨云见日之感,激发菩提道种之心、喜获佛法正知正见。
上师为了弘法利生,不曾片刻停息——是地地道道的菩萨行者!
修行问答
问:所谓小乘大乘最后只是剩下佛乘而已,这个是绝对正确吗?
答:剩下佛乘而已,什么意思?我看不懂。“最后剩下佛乘,这样子正确吗?”可能没有听懂我的意思吧?我没有把它分小乘,大乘,金刚乘,最后剩下佛乘,没有!我的意思不是这样子。我的意思是说证悟者,他开悟成就了之后,不同的众生给他不同的…,因为不同的根性嘛,然后他的要求,希望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他就由他的自性,很慈悲地流露出来适合他的法门,我们叫做人天善趣、人天道、人天的善果,或者是因为他对世间有所求嘛,那就教他断十恶业行十善业就OK了嘛;那如果说他想要求解脱的话,那就教他解脱道;他想行菩萨道就教他大乘的菩萨道。
可是它们不是没有关系的,小乘的解脱道,又必须要有人天善法的基础、人天善法跟解脱道又是大乘的基础。所以不是什么最后剩下佛乘,不是这个意思。整个圆满的佛法就是包含了所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所有的法门,因应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然后都能让他们满意,达到他们的目标,那之间呢也是有一层一层增上这样的关系。
小乘跟大乘也不是截然分成两个,不是!人天善法跟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人天善法、小乘、大乘又是金刚乘的基础,所以它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那如果你的意思是说那个像《法华经》所谓的究竟一乘的话,这个也对,如果以最后究竟圆满的藏、通、别、圆的圆教来讲的话,是究竟一乘佛法,无二也无三,《法华经》是这样说的,也没有错,如果你的意思是这样子的话,就没有错。
还有吗?
问:是否解脱道,对在家人不适合修?
答:没有!也适合修。解脱道就是两种方法:四圣谛跟十二因缘,这个都适合在家修。
问:不谙泳术,就是一个不了解怎么游泳的人,他如何救正在溺水的人?以此逻辑是否应修解脱道后才宜修菩萨道?
答:这个我刚才已经…,刚好回答上面一个问题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
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所以自己要很会游泳才可以去救那个正要淹死的人,你才可以成功把他救上岸,然后自己不会淹死。
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结束啦。大家回去早早休息。
你们举手发问也可以呀,因为大部分的师兄我都认识。请说!要麦克风吗?
问:我是想问,因为众生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那本身他不知道自己的业力,如果他要修大乘走向菩提之道利乐众生,那么这条路可以走吗?谢谢师父。
答:可以走!很好啊,一开始就发大乘心很好;只是他要回头把前面的人天乘还有小乘的基础,要把它补足这样就可以了,对!这样他的大乘才不会走得很辛苦。因为基础已经打好了,你要怎么盖房子都没问题。
我一开始就说啦,我知道大家都喜欢这个,就恢复自性心而已。就好像一杯浑的水,我们现在因为迷惑颠倒,就是好像一杯浑的水。那我们只要静静,它就会沉淀下来,这个就是“定”,沉淀下来你就看得清楚里面的杂质,你只要把杂质拿掉,你就恢复自性心、清净心,就是这么简单。其实修行非常简单,就是这样而已。我们就是心太复杂,它不要单纯,它不要沉淀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可以安下心来,它就沉淀。
一个清净心的人,他绝对不会犯戒。所以持戒它是变成帮助我们到达、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恢复清净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还会做坏事的坏蛋,他可能恢复清净心吗?他那杯水可能会沉淀下来吗?一个还会造恶业的。因为持戒是度毁犯嘛!度毁犯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错误的身口意业,要藉着持戒把它纠正过来;就是说他还会造恶业的这样的一个人,用持戒来度他一切的恶业、一切的毁犯——持戒它的设立,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所以对一个他还会犯错的人(来说),他是需要守戒的,因为为什么需要持戒呢?就是像我们做错事情,我们心会很不安,对不对?会良心不安,对不对?我刚说错一句话,你不用骂我,我回头会自己很难过;我昨天做错一件事情,我今天可能会抱头痛哭还是怎么样,就是会很难过,那说明什么?当我们身口意犯错的时候,我们内心会不安,因为那个违反了我们原来的菩提自性,所以他会不安,那不安就是表示说我们的心不定,我们的心不定就表示那杯水、那杯浑浊的水会一直被我们搅动,因为一直不安,它就一直搅动,它就一直没有办法沉淀下来。
所以变成为什么说持戒是修定的基础的原因就在这里,你还会做错事情,你的心不安,你的心不安,你就很难得定。所以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一个人持戒持得好,他修定很快,不管什么法门很快就入定。我们现在如果说在修定很难入定,可能是持戒上出了问题,明白吗?明白吗?对!所以要不要持戒,就看你还会不会犯错,还会犯错,那就要持戒。目的是让我们恢复清净心速度快一点。所以,所设定的戒定慧有它的原因,就是说它为什么要藉设定戒定慧这样的内容让我们作为修行的内容呢?就是它非常的重要嘛。
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他才容易得定。那有了定力之后呢,就是我们刚才一开始讲的:你恢复清净心之后,你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能开显出来,那就是所谓的智慧,戒定慧的“慧”是怎么来的?由定来的。所以一个没有定力的人,他沉淀不下来,他身心宁静不下来,他那个本自具足的那些能力怎么可能发挥出来呢?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因为他自己太乱了、身心太混乱,所以变成说潜在的能力都没有办法开发。所以修定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开智慧的一种前方便。所以戒律是修定的基础,那定又是智慧的基础。
那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开发智慧嘛,就是见空性的智慧,因为只有这个见空性的智慧才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就是刚才讲的白云啊黑云啊,这所有的问题要靠智慧来解决。你有定力没有用,因为它只是伏住而已,伏住烦恼,但是烦恼的种子都还在,所以它不究竟、不彻底。
就好像那杯浑水已经沉淀下来了,因为定力很高,已经沉淀下来;可是它的杂质没有拿掉,还在那个杯子里面。那就比喻我们的烦恼业力的种子都在,只是它不动了,因为定力伏住它不动了;但是它还在啊,有因缘的时候它还会现形,定力伏不住的时候,它就现形了,还是一样的造业,因为烦恼一个都没少;只是功夫很好,把它伏住这样子而已。所以我们说它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那些杂质要靠般若空性的智慧,才能够一一的把它去除。
看要怎么细分,它不是什么破啊犯的,不是那个名相上的差别;而是,你是根本戒还是禁戒这样子的差别,根本戒…你犯的是根本戒,还是禁戒这样子的差别。那根本戒一般就是比较严重,看是小乘的根本戒还是大乘菩萨戒的根本戒,还是密教的十四根本堕戒。
根本戒比较严重,所以你要用说破戒还是犯戒都可以,一般它是有“开、遮、持、犯”嘛!“开、遮、持、犯”,这个时候它就用犯,那你用破戒也可以。
没有问题,我们可不可以让大家早点解脱,哈哈哈……
问:请问师父,我们佛教徒怎么样做一些环保的工作?
答:心灵环保。还是那句话,我们心、我们的心清净之后,我们的环境才会跟着清净,为什么?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个身心是正报,外在的环境是依报,外在的环境是我们心意识的显现,除非我们的心清净了,环境才会清净,这个是从根本下手。其它的什么措施、环保措施都是什么?旁枝末节的事情,没有从根本下手。如果大家都推动心灵环保的话,恢复我们那个清净心,对。那怎么恢复?就是不再造恶业嘛,做到无贪、无瞋、无痴等等的。这时候我们所感得的,我们无贪、无瞋、无痴,清净心所感得的就是净土嘛!不是吗?所以要怎么做环保?就是从心性下手是最根本的。
问:怎么样修才能见空性智慧,详细解说。
答:哈哈哈,表示我刚才讲的都不详细。
见空性的智慧,详细说!见空性也有程度的不同,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比喻:就是我们的云层太厚了,云层太厚…,我们说破见惑开始,其实就已经见空性了,初步见空性,但是那个空是小空,初果罗汉他已经破见惑,就是五不正见他都没有了,萨迦耶见,什么都没有了!他为什么可以破那个我见(萨迦耶见)呢?就是因为他初步体悟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假合的,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他就可以证初果。所以我们说他初步见空性,就是他初步明白那个“我”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五蕴的假合;而且他在修四念处,或者是内观禅等等的这些南传的法门当中,他在境界当中体会到这个,可能修止观的时候,体会到这个…“本来没有我嘛!原来过去只是执著有一个我;但是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以这个时候他就证初果,初步见空性。所以他只能破见惑。
那要到二果、三果、四果,四果阿罗汉他破了见思惑之后,那他的空又再更大一点。刚才是毛孔空,现在可能就…接着空的范围又再大一点。所以我们就说他的那个白云又少了一点嘛,云层又薄了一点。
那接下来就是要破尘沙惑。尘沙惑对小乘来讲,它就完全没有办法,因为小乘执著有涅槃可证,他把涅槃当作是我,所以他虽然破了我执,可是他执涅槃是我。所以我们说他云层还在——白云,只是说它是善法…跟善法相应的云层还在。
那大乘的权教呢?可以破尘沙惑,所以它见的空性又再更扩大了,那这个权教菩萨的空性,跟刚才讲的那个四果阿罗汉的空性有什么差别呢?就在于权教菩萨不但初步破了我执,而且还破了一点点很小的法执,这个是小乘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所没有办法破的;因为对小乘的阿罗汉来说,他的心里面想的是“众生无量无边,我要度到什么时候?所以我自己解决,自己解脱就好了。”为什么?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很难度,然后也度不完嘛,“无量无边”就是没有一天度完的时候诶。“那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解脱?那我干脆就自己先解脱算了。”
所以在阿罗汉的眼中呢,一切众生是真实存在的、无量无边的众生。可是所谓的尘沙惑就是如尘若沙这么多的众生,权教菩萨知道它是如幻如化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即使是无量无边,但是它不是真实存在啊!所以有没有好害怕的?没有嘛!对不对?都是假的啦!假的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无量无边也是假的啦,如梦幻泡影,不是吗?所以他就能够破除尘沙惑。尘沙的意思就是如尘若沙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那权教菩萨也能够发菩提心,所以他见的空性又比小乘阿罗汉又再更扩大了;可是他的无明没有破。
那无明就是分四十一品: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品无明,是法身大士开始破,一品一品一品地破,所以他破一品(无明),他就见一分法身,他空性的智慧又再更阔了,所以就这样一直一直、一直扩展到完全的圆满了,般若空性完全现前了,整个恢复到无云晴空了,这个就是究竟圆满的佛位。
这样子的空性智慧,这样子详细吗?这样够详细吗?不够详细再继续再详细,应该可以了吧?不然我们要背很多佛学名词,很辛苦的。可以了吗?啊?没有回应就是可以了。
问:“拈花微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以哈哈大笑。
答:拈花微笑就是不立文字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因为已经远离一切的文字、语言、心缘相了,所以他就用微笑,因为一讲就不是了。不可说、不可说的那个,因为它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跟心缘相了,我们意识所能缘的那个境界全部都超越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触灭”,那怎么办?怎么表示?就笑了!因为一讲就不是了嘛,就是这样子。
你要哈哈大笑,哈哈大笑?那你就还有执著那个笑的相嘛,是不是?你还著在那个什么样的笑的那个相的上面。
都同一个人写的字嘛,笔迹相同,你可以挤出这么多问题,不错。
问:师父,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才能破无明,才能见到本明。
答:破无明就是我们刚讲的,要般若空性的智慧,一层一层破,就可以见到我们的自性。
就是般若空性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一切法不是真实存在的,一切法本来无我,那你就可以破除了、就可以破除这个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不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的道理,所以我们说它无明。那你明白了,就是明嘛!你什么时候明白,什么时候无明就破了,就是这么简单。那个明白,我们就说般若空性智慧现前,叫做明白了。
因为在空性里面是没有所有这些概念的。当我们无明还在的时候,就会有立很多的名言假相啊。都是因为无明才显现八识五十一心所,然后有了宇宙万有、身心世界,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我们知道它从哪里变现出来,然后恢复到真心,这些都没有了。
问:请问师父,曾经看见一本会集本,把净土三经合为一本,是否如法?因为三部经,佛陀在不同地方所讲的。
答:是,没有错。佛陀在世的时候讲过好几次。你说的是《无量寿经》吧?
嗯,对,它有不同的版本嘛,那有些失传了。现在还有一些还剩下来,那就有人把它做成会集本。只要能够去得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应该都没有问题。如果有因为会集本而往生成功的,表示他会集本没有问题。
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十二因缘观来实践自性显现?请浅谈自性显现时有何方法证实。
答:自性显现就是清净心现前,什么境界都没有,那个就是;你还有境界可以说的那个都不是。
因缘观从“爱、取”下手,不要进入“有”。根尘相对的时候,不要进入“爱、取”就不会“有”。根尘相对的时候就是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触嘛,在“触受”的当下不要进入“爱、取”就不会有“后有”,这样就解脱了。这是很简单十二因缘的修法。
我们每天六根都要面对六尘,然后产生六识。这就是十八界就这样形成了。可是我们怎么样切断这个轮回的锁链呢?就是在根、境、识三缘和合的时候,不要进入“爱、取”。“十二因缘”会背吗?“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以“触、受”不要进入“爱、取、有”,就是当下知道“苦”受生起,知道“乐”受生起,“苦”的自性也是空的,“乐”的自性也是空的,这样就不会进入“爱”,没有“爱”就没有“取”,这样就切断了。不要把“我”放进去,就是你现在乐受生起,当下不要把“我”放进去,说“我”在感受乐。当下苦受生起,不要把“我”放进去说“我”在受苦,这个就是不要进入“爱、取”的一种方法。
就是当下去…,譬如说我现在很辛苦,我现在坐在这边很辛苦,我就观:为什么觉得很辛苦呢?因缘所生嘛!这个苦不是真实存在的,因缘假合才有的,就这个苦受不是真实的,自性是空的,因为因缘所生,所以这个苦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不会一直苦下去,我等一下站起来就不苦了,所以它不会继续苦下去,可见说明这个苦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当下就看到它因缘生。那你这么一观的话,你可能当下就不苦了,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去说“我”在受苦,“我”觉得坐在这边很苦;只是单纯地看这个“苦”它是因缘所生,那你看它的当下,大部分那个苦受就消失了。那乐受也是一样啊,一切感受都是这样子的,那我们这个不苦不乐受就不跟“痴”相应,乐受不跟“贪”相应,苦受不跟“瞋”相应,不苦不乐受这个“舍受”不跟“痴”相应,这样当下三受生起的时候,你都可以当下明白这个空性的道理,当下于受蕴解脱,这样就不会进入“爱”了嘛,因为当下就把这个“受蕴”观破,就不会进入“爱”,那没有“爱”就没有“取”,就没有后“有”,这样应该够详细了吧?
问:师父,弟子佛学根基浅,请师父以更浅显的解释。(师言:有的要深有的要浅,我就深入浅出吧)
1.如何让浊水变清?
答:刚才我们说过啦,你就沉淀下来嘛!沉淀的方法就是修定,修止观修定,修定的意思就是让这个浑水慢慢地沉静下来,持戒修定这个浑水就沉淀了。浊水就变清水,然后要开发智慧,就是我们刚才讲了半天的那个般若空性智慧,就可以再把那个杂质去掉,那就是一杯纯净的水,恢复到我们原来自性的状态。
2.如何让心安?
这个要开悟才能够真正地心安,没有开悟之前都是假的心安;因为你真正见性了你才能心安。在这个之前有时候情况好,有时候情况不好,是一种无常生灭的现象。可是真正地心安,是因为你已经见到自性了,自性是没有生灭的,你才可以如如不动,然后你再安住,你就不再会动摇,因为我们的自性本不动摇嘛,本来是没有生灭的。那你见性你才知道你的自性原来是本不动摇的,本来是没有生灭,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地安住,所以这时候是真正的进入那个首楞严三昧——就是性定,自性本定,不是修出来的定,是你知道你见性了,你知道你的自性本来不动摇,那你只要安住,它就定了。
可是没有见性之前是用妄心嘛!妄心是生灭无常的,因此它没有办法安,妄心怎么安?它今天这样那样,前念这样,后念又变了,所以他会变心啊,他说“我是很真心的”,你就千万不要相信,因为他是妄心,他变来变去,他今天说这样,那明天就变心了,他哪里有真心?所以除非我们见性的人才会有真心,那个本来没有生灭的,它才不会变嘛!才不会变心啊,妄心会变嘛!是不是?所以怎么让自己心安呢?真的是要见性之后才能心安;要不然你修定也是暂时的好像蛮平静的,那个不是真的平静。
问:佛法真能融入世间吗?
答:当然啦,佛法从来没有离开过世间,是不是?离开世间也没有办法成就佛法。离开众生没有办法成佛。因为一切成佛的资粮都要靠众生才能够累积:你布施要有布施的对象,是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不能够远离众生。
众生就是一切世间的众生啊。你说发菩提心,你没有众生你发菩提心干嘛?所以发菩提心要有对象,也是众生啊,所以佛法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世间的。离开世间没有佛法,也没有必要存在、佛法也没有必要存在,如果离开世间,就是要度一切世间的众生嘛!你离开世间怎么度众生?
问:怎么样修界分别观?
答:界分别观啊?界就是地水火风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嘛!界分别观主要是要破我慢,破慢。就是你也是地水火风的假合,我也是地水火风的假合,所以你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这个意思!就破我慢了嘛!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每个众生都是地水火风的假合啊,这就是界分别观,这样明白吗?
问:怎么才能够无住于般若波罗蜜多?
答:就是无住生心嘛!就是不著相嘛!布施不著布施的相,就无住喽。无住,然后生心,就是你在行布施,无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执著然后行布施就对了,三轮体空,行布施,无住生心的意思。这是《金刚经》说的,就是不著相。圆满一切的菩萨道,但是不著菩萨道的相。
问:师父刚刚提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话是以最高佛位阿罗汉,是自己的一种修行,那么可以说是一种出世间法;那么大乘佛教他是度己来度众生,那么是否可以喻为入世间法?
答:小乘的四果阿罗汉可以说是出世间法,但是并不冲突他还在世间、他还住世间,他修的是出世间法没有错,因为破见思二惑就已经出离六道三界,他可以不再来受生了,他可以入涅槃、入无余涅槃,那他还在世的时候叫做有余涅槃。可是对于一个大乘的菩萨行者来说,我们刚才说他必须要具备这个小乘解脱道的基础,这是不是说叫他出世,那他又怎么入世来行菩萨道呢?这就是没有完全了解所谓修出世道他又怎么入世,这个大乘菩萨他到底是怎么样来圆融一下要出世,一下又要入世来行菩萨道。
那就是说,他修的解脱道是帮助他在红尘里面不著一切的事相:你一样可以成家立业,你一样可以买房子,你一样可以事业做大大,然后钱赚多多,都没有问题;不碍你的清净心,也没有障碍你的解脱道;你是心解脱了,但是你可以圆满一切的世间。可是他如果已经是入大乘菩萨道的这个菩萨来说,他已经发菩提心的这个大菩萨来讲,他有了这个解脱道的基础,能够帮助他更勇猛精进的行利他,因为他钱多多,可以做很多佛法的事业,然后他又不执著,因为他解脱了,懂吗?他没有我执,所以他布施,三轮体空,很圆满;持戒,三轮体空,很圆满;忍辱,没有问题,你怎么对待我都没有问题,因为我无我了啦,没有一个我在忍啊,也没有一个我要忍的对象,也没有要忍的这件事情啊;所以他行菩萨道很轻松、很愉快、很自在,没有障碍的,就是因为他有解脱道的基础。所以我们才会说小乘是大乘的基础——非常的重要,你要行菩萨道,你要行的没有执著,除非你解脱道先修好。可是解脱道并不是教我们就躲起来,然后抛家弃子,什么都不要管,事业也不要做了,然后儿女还小也不要管了,就“我要去闭关,我要去专修”,不是这样子的意思。而是我们虽然身在红尘,可是我们的心不执著,因我们的心已经解脱了,已经没有一个我的执著了,所以可以更圆满地来行完全利他的菩萨事业。
师兄,这样清楚了吗?
问:南传佛教史以小乘为主,佛陀当然最终目标是以普度众生…希望众生能够成佛…
答:这个我刚一开始就讲了。
自己选择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你自己决定要走解脱道,然后还没有要行菩萨道,就先去学南传的,我一开始已经讲了。你迟到吗?你迟来是不是?一开始就在了。
我们要尊重个人的意愿,我们要满众生愿。不是每一个众生一开始他就要行大乘菩萨道,有的人他只要先发财,你就先帮助他发财,OK?他觉得生活过得很好,他觉得“哎,我要再进一步了”,然后他发财觉得也蛮苦了,他就又来找你说“我现在虽然发财了,可是我还是很苦啊”,你再告诉他怎么解脱,懂吗?等他可以解脱,然后再看,还有这么多人没有解脱,他心一不忍,他就发菩提心了,他就入大乘,这样会比较好一点,这样恒顺众生会比较好一点;而不是强迫他,他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你硬要强迫他一开始就要行大乘,“你要发菩提心啊,你要布施啊”。他赚都来不及你叫他布施!懂吗?要相应、要相应!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因缘,要相应!
这个道理就跟我们刚才一开始讲的,你现在是头痛,你就吃头痛药,那就是说你现在要求人天果报,你就给他头痛药;他感冒,你就给他感冒药,他想解脱的,你就教他怎么解脱,这个比较有对症下药。
因为要应机说法,不是我们自己觉得这样好就要求全部的众生,全部都要依照我们的意愿来,“因为我觉得这个好,你们统统都…我要发愿,全部把你们拉过来”;不是这样子,所谓的恒顺众生就是随喜功德,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众生他现在的意愿,先满他的愿,我们一步一步的嘛!行菩萨道是…无量无边的…是发这个…尽未来际嘛!度尽一切众生。尽未来际就是说没有休息的那一天,没有停止的那一天,这个路很长,菩萨道的路很长,那我们发的愿是无量无边的愿,所以不急在眼前的这一生,或者是当下一定要叫他做什么。我们很有耐心,而且我们的时间很长,因为我们是无量劫,发愿无量劫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你就不急在这一时,这一生有缘就先跟他结个缘,一面之缘也好啊,可能我们今天见了以后,这一世再也不见也没关系,因为已经结缘了,我也不着急,对不对?因为结缘了嘛!你跑不掉的。
对啊,不着急啊,你现在还不想解脱也没有关系。哪天想解脱,我们又碰到了,再来说解脱道,也不晚嘛。所以不要着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众生,他想做什么,我们先满他的愿,这是菩萨的慈悲。你强迫他,你是给他苦受;不是拔他的苦,你是给他苦诶,是不是?不顺他的心,他多苦啊,我们哪里是在行菩萨道?
问:那就表示我在执著我刚才布施的……
答:没有执著,你可以没有执著地回向嘛!
回向就是因为要破执著的嘛,为了功德再回向,那又错了嘛,是不是?我们就是因为我们一切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表示说我们对功德不执著,我们才要做回向嘛!可是因为回向有功德我们才做回向,错了!错了!不了解回向的意思。
问:贩卖军火是邪命,请师父开示,在家人正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答:在家众屠宰业不要做,卖酒、卖烟卖酒,屠宰,杀的…不管你杀什么…武器?武器算,卖枪啊…武器不可以。
问:那如果你做兵,那美国要卖军火怎么算?
答:你刚好在那边担任那个职务,那要接洽这样的生意你也逃不掉,是不是这个意思?有共业,有一份共业的罪,但是你非常不情愿,所以那个罪很轻。不得已的,对!我们罪业的轻重就是:我们是很喜欢做这件事情,还是不得已不做不可以?然后你再忏悔,差不多就消掉了。
问:佛陀对治国啊跟政治有没有什么开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
答:政治?有啊!佛陀在世的时候说: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嘛!他也可以说出一大套的那个政治学,佛陀!佛陀的智慧,所有的行业,三百六十五行,所有的行业,佛陀都可以说出你怎么把这个行业做好的智慧,佛陀有!明白吗?佛陀也可以说出政治,他可以教导国王怎么样把这个国家治理好,让人们怎么样?行十善业嘛!颁布法令,大家都来学佛,很好啊!所以并不是互相冲突矛盾的,对!那大菩萨,你要行菩萨道也可以发愿做总统,或者是做什么立法委员,还是什么政府官员,因为那个有更多利益众生的机会。对!发愿去竞选,对啊,大菩萨可以,因为他不执著了,他可以。还会执著的就最好是不要当官比较好,因为堕落得更快,所以自己量力而为。
问:《法华经》里面有讲到菩萨不应该亲近王子,或太子(编按:此处录音不要清楚)这又怎么讲呢?
答:有,对,我知道,因为是怕影响他的菩提心,怕他菩提心退失,他有一些不应该亲近的对象,有!最主要是要让他的菩提心坚固的缘故,所以他会这样说。那对于已经坚固的、菩提心坚固的就没有关系,他主要是怕退失菩提心。